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好像一直以来我们都对学习、教育有着某种功利性的偏见。
就比如在中高考前父母会对孩子说「读个好学校,将来有出息了就能赚大钱」,似乎着在暗示着名校毕业=拥有就业优势=大概率获得高薪工作机会。
不仅如此,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上,「双一流」、「海外留学经历」都成为了初入职场的大学生们手中紧握的「筹码」。
但我们现在所谓的「良好教育」,究竟是在培养人才,还是在浪费资源?
01
「清退」浪潮来袭
究竟能否涤荡并正视高等教育?
前段时间,各高校开始严查本科、硕士以及博士的挂科率和论文质量。甚至有不少学校已经开始陆续清退一些考试不达标、学术不达标的学生。一场声势浩大的学术涤荡悄悄拉开序幕。
在纯朴价值观的引导下,进入高校后的大学生活,应当是非常充实饱满的: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待人接物、学习一种可复制的「学习方法」等等,这一切都是为了能让一个大学生在经历四年之后能够快速融入这个复杂的社会。
李开复曾经在面对大学新生的演讲中讲过这么一段——在看过大量求职的大学生的校园经历后,发现初入职场的学生基本会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学业优秀但是迷茫,更有甚者完全没有目标的人。这类学生底子很好也很聪明,但一毕业就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想干什么,因为在他们接受的将近16年的教育中,没有人告诉他们什么是人生目标,更没有人告诉他们有权利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第二类是平庸无能,有闪光点却毫无特色的人。绝大部分的学生属于这类范畴,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只有两件是最重要,一个是中考,另一个是高考。他们就犹如体制内一台等待被操纵的机器和零件,他们很重要却又不重要,因为在整个社会的运转中离开不了这些零件,但同时任何人都可以代替他,平庸和无能导致他在社会中没有真正的竞争力,一生都只能辛苦地生活和工——像一台机器一样机械地听从别人的指令劳作,直到老死。
第三类是孤独的人。这些人往往不太擅长人际交往,甚至性格导致他们也不太愿意在学校里培养人际交往这种能力。但是在这个「人类社会」中,如果想要工作顺利、事业成功,和人打交道这项技能必不可少,甚至85%以上靠的是人际关系,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仅仅占15%的因素。如果还想拥有幸福的家庭和生活,90%以上的因素还是要靠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否则家庭生活和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等都会变得一塌糊涂。
第四类是浮躁、贪婪的人。这类人脑海中的「物欲思想」几乎占据了90%以上。在学校里缺少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使得有一部分学生过度追逐金钱,但殊不知凡是全力追逐金钱的人,往往都会与金钱交臂而过。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绝不是因为他「追求金钱」,而是因为他「追求卓越」。本末倒置且贪婪的人,只会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毁掉自己,毁掉他周围的人。
与此同时,考研、读博逐渐成为逃避工作、逃避复杂人际关系的手段。很多大学生在结束了4年的学生生涯之后,为了逃避求职的压力,迷迷糊糊地就加入了考研大军,当真正问他们读研究生的意义,有的会明确自己为了晚几年工作,有的想通过这2到3年的研究生时间来考虑自己究竟适合什么样的职业。
总而言之就是「没做好准备」,其中的有些学生在大学期间又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导致了成为现在清退大军中的一员。
02
培养人才or浪费资源?
「自卑」下的倔强成长
这段时间国内的一档职场观察类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拉开序幕,此前的第一季,由于参加节目的选手几乎都是来自全国五院四系的法学高材生,被网友们戏称这哪是「令人心动的offer」,明明就是「令人自卑的offer」。
而正是这档节目,似乎唤醒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认知:我们所讨论的学习,究竟是在学些什么?我们所讨论的教育,究竟教出了怎样的人?
这档节目集合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学科——法学、社会阶层中精英化的象征——律师以及严格的带教老师。
我们抛开节目本身的剧本因素而言,在短短的一个月实习中,几个孩子从表现出的初入职场时的稚嫩,到拿到真实案件后培养出的「社会化、职场化」解决问题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观众和我们现有的教育。
许多网友都羡慕节目中何运晨的高情商暖男、李浩源的「学霸人设」、郭旭以及蔡昆廷的法学情侣等等,这才感慨:啊!原来这才是大学生应该有的样子。
理想中的教育,应当是使得学生有多元化的发展,我们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在培养他们类推适用的能力。学生不应当是「只会读书的机器」,而是一个多方位的人才。
在日本的「东大王」节目中,对于东京大学的学生印象,普遍反映出的是「完全跟不上他们的思路,这种跟不上并非关于知识的深度,而是他们讨论话题时的广度」。
比如说当在谈论经典作品「罪与罚」时,东大的学生会反映出「啊,如果说罪与罚的话,除了著作本身,还会令我想起女神异闻录(游戏)中间的桥段,那如果讲到女神异闻录的话,我又会想起芭蕾舞剧假面舞会,同时你知道吗,在东野圭吾的小说假面饭店里如何如何……」
如何将话题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扩散出去,这是东大学生在读书期间养成的习惯,这并非完全归功于好的记忆力,而是源自于不同的思考方式。
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会刻意将「我已知的」与「我未知的」区分开来,并且擅长用已知的事物或经历去解决未知的事项。但在《「考える技术」と「地头力」がいっきに身につく 东大思考》一书中,作者揭露了东大学生为何能够如此知识渊博:来源于「自卑」带来的动力,以及擅长去探索自己未知的事物。
03
培养学习能力
比任何一场考试都来得更加重要
东大学生眼里的自卑并非贬义词的词义,更多时候是面对知识渊博之人的一种「敬畏」以及「试图想要超越」的心态,正是这种积极的竞争心态导致他们不断自发地去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在管理学中,有一个比较著名的「彼得原理(Peter Principle)」,即在组织或企业既定的等级制度中,具有潜力的员工会因其某种特质或特殊技能,令他被擢升到无法胜任的高阶职位,相反能干的人才也可能因为不符组织的制度而反被踢出,最终留下的人都变成组织的障碍物(冗员)及负资产。说得直白点,就是当员工被提拔到一个他自己无法胜任的岗位时,也就意味着他的晋升之路就逐渐戛然而止。
其根本原因就是停止了思考、停止了学习,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这个人的学习能力。
当我们在讨论学习时,一定不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就如同我们经常会将中国式的教育和日式教育、欧美教育放在一起,似乎就像是要比出一个高低不可。
但实际上,每个国家都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这所孕育出的教育方式是最适合这个国家的,极端的比较和争论毫无意义,但是借鉴和融合却能使彼此更加壮大。比如我们经常会对欧美以及日本的学生小时候「不干正经事儿、光知道玩」而嗤之以鼻,但其实他们是选择在孩子的小时候就培养起探索、求知欲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则会在孩子的小时候就让他们建立起各学科的框架,随着学习能力的培养,知识的不断充实,最终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融会贯通。这两种不同的方式其实并没有谁更好之分。
回到东大学生的例子,东京大学的学生会在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思考各种事情,不会受到任何的拘束。哪怕是从经典作品到游戏、从游戏再到文学、从文学再到漫画,即便再怎么毫无逻辑,这种长期习惯的思维方式会很轻松地将他们领入任何一个领域。
也恰恰正是这种能力,是我们需要借鉴并融合的。你对当代的教育有什么看法呢?在留言区讨论一下吧~
参考资料:
[1].「教养?ムダ知识?」东大生がやたら博识なワケなぜ「勉强も漫画も芸术も文学も」详しいのか
[2].博士读了18年还没毕业?这所大学,出手了:马上退学!
[3].李开复:中国教育培养的四种人(你希望孩子成为哪一种)?
[4].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一季、第二季
[5].美人计 | 《令人心动的offer》这节目,纯粹是来摧毁我的自信心的吧!
[6].读研3年vs工作3年,差距到底在哪里?
[7].日本教育的20个细节
[8].学习能力,决定你的发展高度
以上图片截自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